|
|
2月25日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兰州各个中小学都做好了迎接新学期的准备。然而,兰州市某民办中学的老校长(应采访人要求隐去学校和校长名称)几天来却一直为一件事发愁,那就是开学第一个月老师们的工资。他说,现在还没有到收学费的时间,学校几十个老师的工资没有着落。
这位办学已逾10年的老校长还有一件更惆怅的事,那就是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10多年来,学校三迁校址,每次不是借就是租,2005年开始,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要求民办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有自建的学校。老校长所在的学校有1400名学生,收入主要是学生的学费,每年有600万,但租用校舍加上老师的开支,实验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每年所剩无几,而自建学校的话至少要6000万的投资。这位老校长说,6000万他们学校全体教职工不吃不喝10年才能凑齐,这是他们无力承受的。期间因为学校办学质量较好,所以兰州市才网开一面允许他们继续招生,要不然学校早就被取缔了。
民办学校由于所有经费都要自筹,老校长在三迁校舍的过程中,租金、装修、设备更新开支一次比一次大,没办法他曾两次向老师集资以解燃眉之急。
除了经费,另一个决定民办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是生源。老校长说,现在民办学校很多,不光优质生源,对一般生源的争夺也很激烈。除民办学校之间竞争外,民办学校还要和公办学校展开争夺。在这场争夺中,民办学校如果抢夺到较多的优质生源,那么学校就有可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反之,学校面临的将是恶性循环,最终的结局就是销声匿迹。一个有
力的例证是,最近十年来,求实、育才、兰华、黄河中学等一大批民办学校就悄无声息不见了踪影。“所以,生源之间的争夺战才是民办学校要打好的硬仗。很残酷,很激烈,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
“从教10年,我只是一个打工仔”
高国军,2001年起就在民办院校供职。十年间,他先后在21世纪中学、天奇中学等三四个民办学校当过老师。工资从最初的每月1000元涨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但他还是戏称自己是一个“兰漂族”,一个给老板打工的“打工仔”。十年了,每次和大学同学聚会,他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老师。因为他自认为,和公办学校的老师比起来,无论在哪个方面,他都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高国军说,在民办学校,老师的工作量首先要比公办学校大得多,他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是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等学生上完晚自习后才能休息,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12个小时,而公办学校的老师每天下班就可以回家。同时,民办学校大部分是封闭式管理,老师们一周才能回一次家,自己的老人小孩根本照顾不上。不管家里有多大的事,生多大的病都不能请假,一请假工资就要按百分比扣掉。可谓考核任务重,工作压力大。
“而这还不算最主要的。”高国军说,最主要的是民办学校的老师要在心理上承受“过了今天没明天”,业绩不太突出“下课”走人,养老、医疗没保障等心理压力,和公办学校的老师比起来,民办学校的老师都有“后顾之忧”。再者,民办学校由于对老师的职称评定、评优等事项不关注,导致很多老师错过甚至失去评选机会,而这些问题公办学校的老师是不存在的。
民办学校的“合理生存空间”在哪里
不管是老师方面的政策歧视也罢,还是学校的非国民待遇也罢,民办教育作为国家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承担的是服务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公办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民办学校的负责人都希望民办教育能有一个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对当前某些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制约瓶颈进行破除。
而据有关人士透露,早在两三年前,兰州交大东方中学董事长汤自安就联合省内其它一些民办学校的校长,给教育主管部门写过一封联名信,呼吁教育部门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问题,让民办学校教师在退休后也能享受养老金,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一些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也能让民办学校分享。两三年过去了,尽管这些呼吁还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回应,但记者获悉,有关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规划已经制定完毕,但由于国家的教育政策可能会有一些调整,因此这一规划暂时又被搁浅。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浙江已经开始试点让民办学校的老师和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样享受养老金,沿海一些发达省份已经实行教育券政策,这一政策普及所有的公办及民办学校,其核心就是“政府掏钱买服务”。
2011年新春伊始,兰州市果断取缔了10家办学不达标的民办学校,这对其他民办学校无疑敲响了警钟。“优胜劣汰是民办教育的法则,在国家加大监管的情况下,那些违背教育规律、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民办学校将逐步被淘汰,能生存下来的将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这对整个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我们也更渴望民办教育中‘家长掏钱买服务’的日子早点结束。”老校长说